“改造是好事,我同意”“建議把道路加寬一點”“建議在路口新增紅綠燈”……在蓮花縣坊樓鎮甘家村的“議事坪”說事會上,村民們圍坐在庭院中,為村里的改造項目建言獻策,氣氛熱烈而融洽。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近年來,萍鄉市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突出以村(社區)治理為基礎,以保民安、惠民生為基本,持之以恒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七大攻堅行動,以繡花功夫推進精細化治理,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萍鄉市邀請“新農人”戴中華(右四)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業實用技能培訓。
湘東區組織黨員志愿者助農采摘水果,促農增收。
(本版圖片由萍鄉市委組織部提供)
夯實基層基礎 讓紅色堡壘“強起來”
立秋時節,湘東區東橋鎮五峰村游人如織,游客在這里體驗民俗、游覽觀光。身著漢服的村黨總支書記周志剛忙著客串講解員。
五峰村為合并村,曾經村情復雜、矛盾較多。2024年底,在包聯黨員縣領導、鎮黨委書記的多次動員下,在南昌工作的周志剛“歸巢”回鄉。2025年1月,他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帶著村兩委班子遍訪民情、跑項爭資,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3起,引進筷子廠開工生產,解決50名村民就業,村級管理走向良性運轉。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村黨組織書記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是做好農村工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萍鄉市扎實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試點工作,不斷增強村黨組織書記崗位吸引力和村干部履職能力。在蓮花縣,注重建立職級管理體系,建立完善“五級三檔、兩薪兩獎”薪酬管理制度;在湘東區,側重健全教育培訓機制,推行“70%實操實踐+20%交流幫帶+10%課堂學習”培訓模式,構建起以職級管理為核心、差異化薪酬為杠桿、精準化培訓為支撐的專業化管理體系,有效解決村干部“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2024年,蓮花縣村黨組織書記年平均薪酬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間相差近3萬元,實現干得好的加薪、干得差的減薪。
為做好“后繼有人”工程,萍鄉市堅持早部署、早謀劃,扎實做好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工作,通過抓責任壓實、人選儲備、能力提升、適時使用,培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1688名,其中回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占比60.1%,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87%。安排316名無村級工作經驗的擬用人選到村委會、強村富民公司等進行實崗鍛煉,組織優秀后備力量到浙江義烏等地先進村跟崗鍛煉,切實選優配強“領頭雁”。
金色的陽光照在安源區北橋外社區,門口掛的標識標牌少了,墻上貼的制度規范少了,“鄰里之家”人氣卻更旺了,居民三五成群,或打球運動,或喝茶聊天,或練習書畫……
“陳叔,最近好嗎,有什么需要幫忙的?”蘆溪縣新泉鄉市上村專職網格員林桂清像往常一樣,走訪西里下網格關注人員,了解老人近期生活情況。市上村居住人員密集,卻鮮有矛盾糾紛。“今年全村共摸排小糾紛5起,都得到調處化解。”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林說,這得益于網格管理服務的規范優化。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工程,萍鄉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扎實開展優化網格化管理攻堅行動,把黨的組織體系延伸到基層治理的每個角落。按照“規模適度、界限清晰、便于管理、全面覆蓋”原則,綜合考慮小區、村組、巷道、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實際情況,依托警航力量進行跑圖建模,將全市村(社區)科學劃分為3186個網格,消除治理空白點,細化治理單元。成立網格黨支部564個、網格黨小組2622個,按照“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N名網格輔助員”模式,精心選聘熱心為民服務、群眾廣泛認同的網格員隊伍,構建起“鄉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四級組織體系。同時,創新推行“警網融合”共治模式,整合公安民警與網格治理力量,以“1名社區民警+1名輔警+N名專職網格員”模式推進社區民警與網格員“雙員”協作、矛盾聯管,網格排查民生民安事件辦結率達99%,構建民安民生“融合網”。
下沉資源力量 讓紅色細胞“動起來”
“沒想到小建議也這么受重視!”近日,安源區安源鎮萬佳社區香溪美林小區居民接到回訪電話時連聲稱贊。在接到小區居民反映的公交站臺與人行道間距過近,存在安全隱患“工單”時,安源區立即響應,區交通局、城管局、交警大隊、安源鎮負責人奔赴現場,及時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萍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針對多個鄉鎮(街道)“吹哨”反映的不動產證登記難問題,聯動住建等部門實行“證繳分離”,推動為光大陽光、九嶺蓉嘉、中央華府等項目辦理不動產證,惠及居民2720戶。
萍鄉市堅持書記抓、抓書記,以“書記領航”行動為抓手,市委主要領導帶頭領題“健全落實鄉鎮(街道)協調響應評價機制,打通機制作用發揮的卡點堵點”項目,圍繞拓寬“哨聲”收集渠道、完善機制流程、優化評價體系、強化結果運用等方面下真功、見實效,建立提級響應機制和星級評價體系,著力構建“未訴先辦、接訴即辦、吹哨報到、協調響應評價”有機融合的閉環機制,對高頻共性事項開展專項治理,推動由“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同時,示范帶動各級黨組織書記領航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64個,解決重點難點問題380個。
“這個市集真熱鬧,不僅有健康咨詢、政策宣傳、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還可以體驗非遺創作、中藥茶飲,購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特產品……”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黨群服務市集活動在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玉湖社區開啟。這是萍鄉市以“黨組織搭臺、群眾趕集”方式,推動黨員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凝聚共建共治合力的有效嘗試。
該市積極統籌各方資源,凝聚基層治理最廣泛力量,尋找基層治理公益“合伙人”,把居民“所需”和機關單位、公益組織、村(社區)“所能”有機結合,不斷激活紅色細胞,推動基層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走進蘆溪縣宣風鎮橋頭村,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新修的瀝青路蜿蜒入戶,老人笑語與孩童歡鬧聲聲相扣,處處躍動著蓬勃生機,誰能想到這里曾是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面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能力弱、資源閑置的問題,該村以整頓工作為契機,聯合結對幫扶單位開展5次“小手拉大手”系列關愛活動,為養老服務中心和兒童之家添設施、送真情。
萍鄉市堅持資源力量向基層下沉傾斜,組織46個市級模范機關工作先進單位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結對共建,以先進帶后進促提升。持續擦亮“群眾貼心人”黨建品牌,深入開展“三進三解三促”活動(進農村社區解民憂促民生、進園區企業解難題促發展、進項目一線解堵點促投產),優化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雙報告”機制,建立在職黨員花名冊、需求清單、職責清單、鏈接資源清單,健全完善黨員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應急動員等機制,引導廣大黨員帶頭參與基層治理,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今年以來,推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1.6萬余名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為民辦實事、解難題。
“昌盛小區3棟樓下水井蓋有些松動”“團和小區17棟旁有大量垃圾”……自從湘東區外賣員肖淼加入“紅藍黃騎士”隊伍后,在派送途中,他會留意消防通道是否暢通、路面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卻為社區安全織起一張溫暖的“防護網”。
“之前送餐路上有遇到過類似情況,想管但不知道該報給誰。現在將拍到的問題上傳到智慧平臺,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感覺心里很踏實。”安源區快遞員楊濤說。
為延伸基層治理觸角,進一步拓展“社區治理合伙人”朋友圈,萍鄉市積極組建“紅藍黃騎士”隊伍,聘任外賣員、快遞員為“小區騎士”“城市觀察員”,建立“騎士吹哨—社區接單—解決問題”閉環機制,引導3900余名新就業群體融入黨建覆蓋圈、黨群服務圈和基層治理圈,讓其成為社區的“眼睛”和“耳朵”,以“小切口”撬動“大治理”。同時,注重以“心”暖“新”,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拿出硬舉措,建立市、縣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和80個“貼心驛站”,為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休息、充電、飲水等暖心服務。
如今,在萍城的大街小巷,一次次“以服務換服務”的雙向奔赴,正在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延伸服務觸角 讓群眾心里“暖起來”
“我老公癱瘓19年了,以前帶他去趟醫院,都得喊上幾個親戚幫忙,光上下樓就累得喘不上氣,掛號就診更是手忙腳亂。”曾大哥的妻子滿是感激地說,“現在只需要一個電話,醫生就上門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方便。”
為破解特殊群體“就醫難”的民生痛點,萍鄉市第三人民醫院啟動“家庭病床”試點服務,創新探索“醫院—社區醫療機構—家庭”三級聯動服務模式,將專業醫療服務延伸至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家中,實現把病床搬進家里。
萍鄉市積極激活公立醫院黨建內生動力,由市委書記領航“深入開展公立醫院黨建質量提升行動”項目,制定出臺《深入開展公立醫院黨建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公立醫院黨建工作攻薄促弱十八條措施,建立“萍醫向黨、普愛同心”“醫心向黨銀齡守護人”等公立醫院黨建機制,積極推進“家庭病床”“免陪照護”等便民微改革,設立黨員服務窗口、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173個。今年以來,該市實施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一次掛號管三天、免費停車服務等舉措,幫助患者減少費用支出4900余萬元,惠及群眾160.2萬人次,組織開展健康義診、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230余次。
走進上栗縣寶華工業社區,一張“煩惱指數圖”引人注目。“這張‘煩惱指數圖’,反映出企業和職工關心的技術人才招聘難、入學入托難、生活設施配套不足等九類煩惱。”該社區黨支部書記崔遠生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們解決煩惱。”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成效,最終要落實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質效上來。”萍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麗說,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要延伸到哪里。
上午9時,安源區青林社區的數名志愿者已經在社區食堂忙活開了,每天都有幾十名社區居民在這里用午餐。據了解,該社區食堂由政府協調、出資,引入社會組織力量,利用其所在商業小區的架空層改造而成。
既有公益特色,又是企業性質,這是安源區社區食堂的特點。該區持續推動“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愿者為依托、以社會公益慈善為補充、以社會企業為動力”的“六社聯動”機制,打造“安源紅”義購之家、社區食堂、銀發工坊等平臺,進一步激活社區自我造血功能。
萍鄉市聚焦居家養老、社區治理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實施社區服務功能提升攻堅行動,開展社區發展基金會試點工作,支持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申報項目,開展多樣化社區服務。該市以社區為單元,使每個社區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成立不少于3個工作開展較好的社區社會組織,經營社區集市、線上團購、生活服務、家政服務等業態。同時,積極探索培育社區社會企業,推動79處嵌入在社區的國有閑置房屋等交給社區管理使用,將國有閑置資產轉化為基層服務資源。在農村,實施集體經濟“強村”攻堅行動,堅持村民能做的事盡量讓村民做,村民能賺的錢盡量讓村民賺,推廣以工代賑項目,以市場化運營、公司化管理方式,推動成立183家強村富民公司,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的積極性。
基層治理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萍鄉市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基層治理成效的重要標尺,聚焦精細化管理,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就醫、養老等重點難點問題出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志愿服務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持續辦好民生項目,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讓“民生”跟著“民聲”走,基層治理更接地氣、更聚民心。今年以來,該市共解決群眾煩心事揪心事4300余件,群眾訴求響應效率提高30%。
旭日東升,紅旗漫卷。如今的昭萍大地上,紅色動力澎湃不息,基層治理活力迸發,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幅幅精管善治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治理創新生長在群眾觸手可及處
本報全媒體記者 盧瑛琦
在甘家村“議事坪”說事會上,村民圍坐一起討論改造方案;每到飯點,青林社區食堂飄出飯菜香……這些場景,恰是萍鄉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鮮活注腳。
基層是最好的鏡子,最能真實反映“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貫徹落實。合并村的矛盾化解、空心村的產業復活、軟弱渙散村的精準治理、老舊社區的煥新蝶變——萍鄉實踐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治理創新總是生長在群眾觸手可及處。
看似不同的治理場景背后,實則遵循著相同的組織邏輯:萍鄉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起,把“敢”的勁頭集中到基層治理最難處,用“繡花”般的精細治理,讓群眾的幸福指數與經濟增長指數“同頻”,“民生溫度”與城市發展速度“共振”。
當村黨組織書記帶領鄉村走向振興,當網格員用腳步繪制民情地圖,當外賣騎手成為移動探頭,當專業醫護服務直達家門,黨組織便成為串聯起“最后一公里”的紅色紐帶。這些碎片拼成的,正是基層治理的幸福底色。
萍鄉的探索證明,基層治理的生命力不在于表面文章、形式化活動??、指令式管理,而在于扎根到群眾中去,在基層中吸收營養,進而將黨的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行動力,讓人民成為城市更新的設計師、鄉村振興的合伙人、矛盾調解的參與者、幸福生活的評分員。
沈祖文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盧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