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從幸福院到幸福村 看泰和城鄉變遷里的民生溫度

奔小康頻道   2025-08-07 15:58  大江網-信息日報  編輯:龔文婷  作者:

  7月28日,暑氣蒸騰,記者從南昌出發,再次踏上了泰和這片熟悉的土地。

  7月29日清晨,記者一早奔赴上圯鄉,在“一老一小”幸福院的炊煙與笑語中,觸摸鄉村最柔軟的民生溫度;當日下午,轉至沿溪鎮,看贛江灘涂如何褪去荒草,長出蓮藕與藥材,綻放產業振興的勃勃生機。7月30日,記者走進澄江鎮,在城中村改造的轟鳴聲里,看到“針灸式”更新如何讓老城肌理煥發新顏。

  3天時間,從山間院落的老幼相歡,到江畔田疇的農業圖景,再到市井巷陌的蝶變新生,泰和人正一筆一筆攢出日子里的甜蜜。

  上圯鄉:一碗熱飯共歡顏

老人們在泰和縣上圯鄉“一老一小”幸福院吃飯。李若鵬攝

  陽光穿過上圯鄉的山林,“一老一小”幸福院已升起裊裊炊煙。82歲的肖翠蓮走進電視室,工作人員趕緊迎上去,“肖奶奶,今天又帶了新碟片呀?”老人笑瞇瞇地打開布袋:“昨天整理柜子翻出《打豬草》,老姐妹們準愛看。”

  圖書閱覽室里,《中華家書》《科技致富》等書籍整齊排列。泰和上圯鄉鄉長肖祥日介紹說:“兒女在外打拼,老人不愿離家,孩子沒人看管,我們就搭起這座‘連心橋’。”

  食堂里,桌旁已坐了七八位老人。95歲的陳椿賢捧著《江西六十年》看得入神。“陳爺爺,吃了飯之后再看書了。”上圯鄉上圯村婦聯主席俞素蕓端著剛出鍋的紅燒肉走過來,輕聲提醒。

  “在這里四年啦,一天三頓不重樣,比家里方便多了!”肖翠蓮掰著手指頭數早餐:“油條、米粉、豆漿……一天只要10塊錢,非常劃算!”她的兒子在廣東打工,往年獨自在家時,常是“一頓剩飯熱三遍”。如今飯點一到,騎著小三輪趕來的88歲熊緒仁總會喊她:“肖妹子,今天有你愛吃的!”

  中飯后的幸福院開始熱鬧起來,贛南采茶戲《智斗刁胡》開演了。老人們搖著蒲扇看得入迷,孩子們趴在戲臺邊模仿唱腔,俞素蕓在手冊上認真記下:“今日觀影8人,兒童活動20人,晚餐消耗五花肉3斤……”

  每當節日里,陽光驛站總是充滿孩子們的笑聲,二十多個孩子圍著俞素蕓學包粽子。11歲的肖梓菡把粽葉折成漏斗狀,“俞媽媽,您看我包得咋樣,厲害不!”這位被孩子們喚作“愛心媽媽”的姑娘俞素蕓,也是上圯鄉上圯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負責人。

  “‘一老一小’幸福院不僅是老人用餐的地方,更是老人、兒童情感交流的樞紐。”泰和上圯鄉黨委書記羅同沛表示,近年來,上圯鄉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服務體系,打造了集活動室、閱覽室、助餐室等功能區域于一體的一站式老年人服務點。這不僅為老年人創造了健康溫馨的氛圍,更讓他們切實體驗到了“幸福生活”。

  在泰和縣,像上圯村這樣的助餐食堂正不斷發揮著作用,用一道道熱菜、一碗碗熱湯,一場場小活動,溫暖著老人和孩子們的心,托起了他們的幸福時光。

  沿溪鎮:田埂長出致富花

在泰和縣沿溪鎮荷樹村,記者(中)采訪村民薛禮飾(左)。李若鵬攝

  下午時分,沿溪鎮荷樹村的江灘上已響起“突突”的水槍聲。作為村黨支部書記,肖君智踩著沒過腳踝的淤泥,高壓水槍沖開之處,白玉般的蓮藕破土而出。“這泥地現在可是聚寶盆!”他抹了把臉上的泥水,笑著說,“每天蓮藕可以賣到1000多斤,一年下來,可以掙到10多萬元。”

  記者和鎮里的干部,沿著江堤上行,百畝砂地里紫菀長勢正旺。67歲的孫傳文正在施肥。“這砂地種水稻顆粒無收,種藥材倒成了寶貝!”他看著延綿的紫菀,很滿意在家門口的工作,“現在這個年紀每天還能有100多元錢的收入,已經非常不錯了。”

  沿溪鎮荷樹村和泰和佰草匯公司經過多次接洽,最終確定在贛江灘涂上種植中藥材,助力鄉村發展。沿溪鎮宣傳委員陳寶紅邊走邊介紹說,“中藥紫菀喜砂耐澇,這是為江灘量身定制的農產品!”

  太陽下,江灘荷塘接天蓮葉,砂地藥田連綿起伏,澇田濕地水光瀲滟。“我們算過一筆賬,近千畝閑置地‘蘇醒’后,能給在這里工作的村民,每年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陳寶紅指著遠處的贛江,“古人說‘因地制宜’,我們就是順著水的性子,讓灘涂長出金元寶!”

  交流之際,65歲的薛禮飾騎著電動車,停在了田邊,他每天都會來“看望”田地的黃郁金,生怕這些珍貴的中藥材有什么問題。“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現在才懂‘土能生金’的道理。”

  如今,沿溪鎮近千畝贛江沿岸閑置土地已全部“蘇醒”:江灘種藕、砂地栽藥、澇田育三棱,形成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立體農業格局。在贛江沖積平原上,那些曾被遺忘的角落,正荷葉田田、藥香陣陣,每一寸江灘都長出“希望”。

  望著這幅“一水多用、一田多收”農業發展的立體畫卷,肖君智的眼里閃著光,“以前是‘望天吃飯’愁斷腸,現在是‘依水興業’喜洋洋。這贛江兩岸的每寸土地,都在長出新希望哩!”

  澄江鎮:花功夫蝶變幸福村

  “轟隆隆——”南門5組的工地上,挖掘機正推土作業。62歲的胡美和戴著草帽在現場指揮,襯衫后背已濕透。“慢點!這墻根下有老張頭家的菜地,得留著!”作為南門5組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理事會會長,他每天從清晨忙到深夜,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村民訴求:“李家要保留枇杷樹”“王家希望充電樁離窗戶遠點”。

  這片曾“電線像蛛網、巷道難轉身”的城中村,如今正經歷“針灸式”改造。澄江鎮“90后”干部謝國軍蹲點在村里,他戴著草帽來到記者身邊,“你看,原來污水橫流的小巷,將鋪雨污管網,還會種上花草。”

  他指著規劃圖紙介紹,原來這里的違章建筑擠占消防通道,電線纏繞像“蜘蛛網”,“現在95%的房子不會動,只拆堵點、通脈絡。”“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天都有新變化,村民的訴求也能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決。”

  改造的智慧藏在細節里:閑置荒地變休閑廣場,拐角舊址改便民驛站,就連墻面都設計了“記憶文化景墻”。“這排水溝,既解決積水又能種花草。”鎮人大主席徐濤指著正在建的明溝,“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要的是‘螺螄殼里做道場’。”

  在“城中村改造公示欄”上,效果圖里的休閑廣場、籃球場已現雛形。徐濤望著忙碌的工地,“要讓老少爺們住著舒心、看著順眼。”如今,這句話正隨著磚磚瓦瓦的堆疊,慢慢變成現實。

  作為2025年泰和縣“十大民生實事”里的“重頭戲”,這場城中村改造正帶著熱騰騰的溫度鋪開——東門村2組、西門村羅家、西門村澄江廣場、南門村5組、北門村6和7組、杏嶺村5和6組等6個試點正在規劃,南門村5組、杏嶺村5和6組2個試點已開工。

  澄江鎮黨委書記袁為青手中拿著規劃藍圖,聲音里滿是干勁:“項目計劃投資1.22億元,可不是數字,是砸向民生的‘真金白銀’!”

  從幸福院的裊裊炊煙,到灘涂上的荷風藥香,再到城中村的機器轟鳴,泰和正在撥動“變遷故事”。這里的人們用智慧和汗水,把“民生愿景”繡成了“幸福實景”,正如贛江水般,滋養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邵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