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景德鎮市珠山區竟成街道三寶村游人如織。
“請問可以進來休息一會兒嗎?”一名游客推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大門。
“歡迎!這里還可以免費寄存行李、咨詢景點線路。”村干部江云群熱情回應,“那邊有預防中暑的藥品,有需要可隨意取用。”
這一幕是三寶村文明新風的縮影。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到全國文明村鎮,三寶村以綠色生態勾勒文明之“美”,以精細服務展現文明之“暖”,以深厚人文彰顯文明之“韻”,書寫鄉村蝶變的文明新篇。
文明之“美”
“以前都是泥路、破屋,現在可不一樣,風景美、環境好、游客多!”談起家鄉的變化,54歲的三寶村人胡高定自豪感滿滿。
這出鄉村“變美記”,始于2014年。當年,景德鎮市計劃打造具有國際范的三寶人文村落,并正式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自此,“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河”,成為三寶人的發展共識。十多年來,在保護好原生態的基礎上,三寶村擴建道路9.1公里,新增停車位300多個,翻新170余棟傳統房屋的外立面,改造水系景觀10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至98%。
三寶村從一個城郊村蝶變成“詩與遠方”,游客紛至沓來。胡高定抓住機遇,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屋內屋外干凈又漂亮。“現在大家都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亂糟糟的誰愿意來?”胡高定樂呵呵地說。
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園。這場全民參與的文明行動,為三寶村贏得了全國文明村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等多項榮譽。
文明之“暖”
烈日當空,黨員志愿者楊曉云站在人流密集的路口提供志愿服務。她剛為一名游客提供咨詢服務,還沒來得及喝口水,新的詢問又接踵而至。“游客多,我們的服務更要跟上。”楊曉云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說,“作為黨員,應該帶頭擔當作為。”
楊曉云的堅守,折射出志愿服務隊的日常。從不斷優化提升景區交通秩序,到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配備便民設施設備;從志愿服務隊穿梭在街頭巷尾托起民生“微幸福”,到村民與游客在傳統佳節同包粽子、共制香囊……三寶村堅持黨建引領,構建以黨員為核心、志愿者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
在引領文明新風尚的同時,三寶村還注重提供精準化關愛服務。針對老年群體,該村創新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理事會、網格員、青年志愿者、黨員志愿服務隊共同織成“關愛網”。此外,與村衛生所簽訂醫養合作協議,定期為老人開展身體檢查。“村干部常來家里看我,還給我送來了助行推車、拐杖,很實用!”87歲的王金蓮老人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文明村鎮有“面子”美,更有“里子”暖。三寶村執“和美”之筆,繪就鄉村幸福底色。
文明之“韻”
張秋菊因為對陶瓷的喜愛來到景德鎮,目前是“秋光佳器”工作室主理人。“在三寶村感覺心靈被治愈。”來自河北唐山的她,自稱是“新景德鎮人”。她喜歡約上好友到村里的小溪邊休閑,并將這份山水之樂定格在高溫顏色釉瓷板畫《游悠》里。
三寶村有著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該村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構建孵化平臺,培育文化場景,吸引了3000余名“景漂”“景歸”人才匯聚;通過舉辦交流培訓活動、打造特色研學品牌,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持續做好“陶瓷+”文章,文創、民宿、書吧等多元化業態豐富了消費場景,年接待游客突破120萬人次……以前賣泥巴,現在賣文化,曾經輸出瓷泥的三寶村如今成為輸出文化美學、提供情緒價值、煥新生活方式的創新熱土。這個古老村落以文明為舵,在鄉村振興的航道上乘風破浪,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寫下生動注腳。(江西日報 張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