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10時,當記者推開大余縣池江鎮板棚村村道旁一處廢棄豬欄的大門,一股溫熱的發酵氣息撲面而來。養殖槽里,一群乳白色的幼蟲正爭相啃食著豆腐渣,發出沙沙的聲響。
張啟財,這名曬得黝黑、笑容樸實的板棚村民兵營長,蹲在槽邊,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扭動的小蟲,眼中閃爍著興奮:“瞧,這就是我們的‘環保小衛士’黑水虻——變廢為寶的‘金蟲子’!這些黑水虻幼蟲經過大約7天的‘暴食期’,就能將廚余垃圾轉化為營養豐富的生物蛋白,可以用來喂魚、喂蛙。”
今年32歲的張啟財是一名退役軍人。2013年退役后,他曾在東莞從事碳纖維自行車生產,2018年又輾轉上海物流行業打拼,卻始終揮不去心底那份對家鄉的眷戀。“穿軍裝時想著保衛國家,脫了軍裝,更想為家鄉出份力。”2022年11月,張啟財返鄉,挑起了村里民兵營長的擔子。
從此,張啟財白天穿梭在村頭巷尾處理大小事務,下了班和節假日,他便一門心思琢磨如何讓土地生“金”。“養過鴕鳥,試過大雁鵝,也摸索過火雞養殖。”愛琢磨、敢嘗試的張啟財想探索出一條既能保護綠水青山,又能鼓足鄉親腰包的生態致富路。
談及與“環保小衛士”的結緣,張啟財一下子打開了話頭。2024年,一次偶然刷短視頻,他了解到黑水虻幼蟲可用于喂魚。他立刻買了一些,在自己的魚塘里進行小范圍試驗后驚喜地發現,投喂了幼蟲的魚群生長速度明顯加快,肉質也變得更為緊實鮮美。深入探究后,他得知黑水虻幼蟲蛋白質含量高達40%,還富含抗菌肽、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是替代傳統魚粉、豆粕,喂養禽畜魚類的理想飼料。
“去年光買魚粉和飼料就花了7萬元,今年用自己繁育的幼蟲作主飼料,成本一下就能控制在3萬元以內!”張啟財笑著說,這實實在在的成本優勢,就是農民增收看得見、摸得著的利潤空間。
“能不能用這‘寶貝’幫鄉親們養魚、養蛙、養雞,降成本增效益?”說干就干!張啟財自購蟲卵摸索繁育技術。然而,困難卻接踵而至。“溫度高了不行,濕度低了也不行,看著辛辛苦苦孵出來的幼蟲一片片死掉,心疼又著急!”憑著一股韌勁,張啟財反復試驗、記錄、總結,摸清了這小蟲的“脾性”。
機遇總是青睞堅持者。今年4月,在鎮村兩級黨組織和駐村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張啟財盤活閑置資源,將廢棄豬欄改造成標準化黑水虻養殖基地,并創新推出了“蟲—蛙—稻”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走進板棚村“稻蛙共生”基地,隨著一把鮮蟲撒入食臺,一只只健碩的虎紋蛙(俗名田雞)競相躍起捕食。
“這種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張啟財細數優勢:黑水虻幼蟲作為主飼料,大幅降低蛙類養殖成本,減少了病害發生率,提升了蛙的生長速度和品質;富含有機質的蟲糞還田,改良土壤,提升了稻米品質;稻田中的蛙成為天然的“除蟲衛士”,形成了“蟲喂蛙、蛙護稻、糞肥田”的綠色閉環。
2024年,張啟財售出生態鮮魚、稻蛙、稻鰍、優質水稻等共計9000公斤,綜合產值達8萬元。隨著養殖規模擴大、技術日益成熟,預計今年僅稻蛙一項產量就將突破5000公斤,總產值有望突破30萬元。
如今,板棚村的“蟲經濟”正步入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在各方支持下,村里正規劃建設1200平方米的現代化黑水虻養殖大棚;與贛州市新型蛋白研究院建立緊密的技術合作關系,為產業注入科技動力;對接縣域內機關食堂、企業餐廳,建立穩定的餐廚垃圾回收供應鏈,為“環保小衛士”提供充足“口糧”。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正積極拓寬“板棚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動其走進商超、餐廳,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為扎根鄉村的青年干部,張啟財心中裝著更大的圖景:待“蟲—蛙—稻”模式成熟穩定后,推行統一供種、技術指導和品牌銷售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鄉親共同致富;同時依托基地,打造集休閑垂釣、農事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項目。
小小黑水虻,在張啟財的帶動下,正撬動生態農業鏈,為板棚村的綠色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葉相發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