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光大環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廠區,但見全封閉的垃圾輸送系統正在將生活垃圾源源不斷地送入轉化裝置。綠樹成蔭的廠區與整潔的設施,顛覆了人們對垃圾處理廠的傳統印象。“我們每天處理2250噸生活垃圾,實現了資源化利用。”該公司總經理沈鋒介紹,自2020年投產以來,通過廢棄物焚燒處理,年均發電量突破3億千瓦時,產生的蒸汽通過專用管網為周邊8家制造企業提供能源。數據顯示,該體系已累計節約標準煤38.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4萬噸。
這僅是九江市柴桑區循環經濟的一個切片。作為綠色低碳轉型的奮進者,柴桑區正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邏輯,重塑產業筋骨,探索一條綠色崛起的新路徑。
鏈網共生
在柴桑區沙城工業園區,華林特鋼集團龐大的產業集群引人注目。依托20家關聯企業(含5家規上企業),這里形成了從廢鋼回收、熔煉到高端裝備制造近乎零廢料的鋼鐵循環鏈。“廢鋼經過精心篩選和重熔,性能絲毫不遜于原生料,成本卻顯著降低。”該集團技術負責人道出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
不遠處,威格爾金屬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線同樣忙碌。廢舊鋁材經嚴格分選,投入巨型熔煉爐淬火重生。流水線上銀光流淌,一塊塊嶄新的鋁合金錠魚貫而出。“公司月產3000噸鋁合金錠,應用于汽車、家電領域。”董事長朱美兒言語中透著自信,公司每年“吃掉”4萬余噸廢鋁,實現了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而在博萊農業、光大環保等18家企業的廠房屋頂,50.09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鋪展,年均發電量達5009萬千瓦時(折合標煤0.615萬噸),為工廠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
目前,在柴桑區已匯聚循環經濟企業51家,形成金屬新材料(55%)、農業循環(25%)、化工、紡織、建筑材料及生活固廢處理等六大產業類別。以華林特鋼集群、九江循環資源集團為核心的金屬板塊優勢凸顯;江西萬銅環保材料有限公司變廢為寶,禮淶生物、仙客來等企業深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龍頭光大環保則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終極歸宿,一張縱橫交錯、彼此咬合的循環產業網在柴桑區躍然而出。
技術破壁
循環經濟的深度,最終由技術標尺丈量。在柴桑區,幾項硬核技術正將曾經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在九江禮淶農業集團的堆肥車間,農業廢棄物正經歷蝶變。“我們自主研發的動物糞便智能堆肥發酵處理器和系列專用微生物發酵劑,獲得國家專利,破解了種養分離導致的污染難題。”集團副總經理張海鵬介紹道。
通過專屬發酵劑與智能堆肥處理器的配合,禮淶已處理50萬頭生豬糞污和500萬羽蛋雞糞污,產出20萬噸有機肥。這種“養殖場+智能設備+種植基地”的閉環模式,已在全市推廣,覆蓋農田面積達200萬畝,實現了“污染源”到“營養源”的轉變。
“過去綠電上網再購回,損耗和成本都不低。”江西力源海納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該公司開創的“光伏+儲能”模式,通過屋頂光伏與儲能柜的協同運作,實現了智能“削峰填谷”,大幅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光大環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建設的碳捕集CCUS項目,采用“煙氣化學吸收法+低溫精餾”耦合工藝,建成后每年可捕集5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其中2萬噸將轉化為干冰產品用于冷鏈物流。
同時,九江市飛灰集中處置資源化中心項目在加速推進,該項目采用“飛灰水洗+高溫熔融”工藝,計劃年處理2.5萬噸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轉化后的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建筑保溫、礦山修復等領域。
在柴桑區,循環經濟的技術革新版圖持續擴展。眾多在建項目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從垃圾焚燒到碳減排、危廢資源化的全流程技術閉環。
管理優化
在赤湖工業園區八八九三航運大廈內,一面巨大的屏幕上光影流動——這是中科宇杰打造的“能源雙碳數智平臺”。它如同區域的“碳數智腦”,正在重塑傳統的能源管理和生產方式。
“平臺接入了20家高耗能企業的關鍵能耗點,數據采集精度達到分鐘級。”平臺負責人鄒立群介紹,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實時監測、建模分析和智能診斷,系統能精準找出能耗漏洞,自動生成優化策略,助力企業平均節電率20%至30%。
數字化的觸角更延伸至生態價值的轉化。目前,柴桑區正積極探索林業碳匯、濕地占補平衡交易試點,為綠水青山標定“綠色身價”。更具創新性的是“全民資源資產轉化”模式,通過盤活如戴山水庫周邊、古村落以及港口街鎮湖泊等閑置生態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進行生態價值開發,已實現出讓收益4.07億元,讓生態紅利惠及全民,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價值實現路徑。
長江側畔,綠潮奔涌。華林特鋼熔爐內廢鋼重獲新生時的熾熱,垃圾焚燒線輸送帶上無聲流淌的“城市礦藏”,禮淶生物發酵罐中農業廢棄物蝶變的沃土氣息,以及“碳數智腦”屏幕上跳動的綠色數據流……這些生動的景象,共同勾勒出柴桑區循環經濟的蓬勃圖景。從垃圾填埋場到綠電基地,從工業廢料到循環寶藏,柴桑區正以堅實的步伐,探索著一條資源永續、生態友好的綠色發展新路。
胡佳姍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