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位于南昌市青云譜區的洪都夜巷文化商業街燈光璀璨,眾多市民前來嘗小吃、做手工、逛集市……昔日破敗的老廠區變身文創園,實現傳承地方歷史文化、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三重效果。
南昌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堅持“拆、改、留”并舉,把對歷史文化遺存的摸排、普查、保護作為城市更新的首要環節,系統挖掘梳理城市歷史文化底蘊。
洪都夜巷所在的洪都街道,有著集中連片、面積較大的老舊小區,也銘刻著南昌工業發展的印記。2021年,青云譜區投資6750萬元,對洪都社區的老街巷進行改造提升,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南副中心和以航空文化為特色的文化休閑中心,增加就業崗位1000余個,商品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前不久,江西省第三批轉化應用城市體檢成果實施城市更新項目優秀案例公布,洪都夜巷文化商業街區提升改造工程入選“老舊街區改造”類優秀案例名單。
近年來,我省堅持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前提,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讓城市文脈存于歷史、“活”在當下。
“當前,城市發展正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如何處理好老與新、保護與更新的關系,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耐心和發展定力。”省城鎮發展服務中心歷史文化名城與建筑保護處副處長殷亦瓊介紹,目前我省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省級歷史文化街區82片,公布歷史建筑4279處,保留了大量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
熱鬧的傳統街巷、宜人的“口袋公園”、開放的文物建筑……走進永新縣南門老街,充滿活力的古城街景映入眼簾。而在幾年前,隨著城市中心遷移,這個千年古街因年久失修、管理無序,一度成為“臟亂差”的代名詞。該縣將保護理念嵌入城市開發建設、經營管理全過程,鼓勵以微改造方式實施城市更新,保留歷史記憶。
永新縣推進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實施“重見永新”老城古街改造項目,共修繕建筑700余棟,推進8個片區共60余萬平方米更新改造,惠及居民1.27萬戶。
一直以來,我省堅持“保護第一、修舊如舊”,促進建筑形態與發展業態有機銜接。
撫州市以文化創新為突破口,設立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系統梳理才子文化、戲曲藝術等本土文脈精髓,將傳統小吃、非遺等文化符號轉化為沉浸式文博體驗與創意產品,通過文脈賡續與業態創新,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品質提升雙贏。
“我們深入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調查、標志牌設立、測繪建檔等專項行動,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有了專屬‘身份信息’。”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相關人士介紹,城市更新要注重活化利用,我省將堅持系統性保護、創新性利用,不斷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