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歲月深處的灌溉密碼

奔小康頻道   2023-10-16 02:46  江西日報  編輯:汪雙申  作者:

  1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南方諸地,澤國水鄉。

  與“水”如何相處是天地教給先民的第一課。從神話故事“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到錢塘江畔的“河姆渡文明”、岷江上游的“三星堆文明”,再到先秦時期的都江堰、靈渠……先民對水的認識歷經最初混沌彌蒙的恐懼到逐水而居的開拓,再到利水興水的追求。水利史滋潤著中華文明,讓廣袤無垠的千里河山有了規則、調了秩序、通了經脈。

  江西多河湖,其簡稱“贛”便源于貫穿全境的贛江。回望贛地歷史,一眼千年,吉泰盆地的“廬陵文化”、贛撫平原的“臨川文化”及贛南峻嶺的“客家文化”等,這些贛鄱文化的“高光”代表,令人陶醉。江西文化脈絡清晰、走勢明了,宋明時期風光無限。江西緣何在宋、明兩朝異軍突起,引領風騷?帶著歷史的疑問,筆者走進贛中、贛南腹地,期冀在廣袤的贛鄱大地上找到時光的痕跡,在青山綠水間尋到遺留的文化,在歷史的夾縫中拾起散落的細節。

  追尋,便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開始。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由國際灌排委員會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旨在發掘、宣傳人類歷史上灌溉排水工程的歷史信息與深遠影響。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0處水利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些散落華夏大地的水利工程滋養著萬千田壟,讓稻麥飄香,江河安瀾。江西,這片古老的沃土,便有四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位居全國第二:泰和槎灘陂(2016年入選)、撫州千金陂(2019年入選)、潦河灌區(2021年入選)、崇義上堡梯田(2022年入選),它們靜臥于時光深處,流淌千年。

  有了灌溉,水不僅是一泓清泉,更是流動的養料,它濡養土壤、滋潤生命,讓田間地頭的經脈得以暢通,大地得以舒展煥發。沒有它,村或許還是那個村;有了它,村便可生長為一座城。它們處于繁榮經濟和昌盛文化的上游,閘門開啟,吞吐出浩蕩的滿城繁華。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它們有的已然矗立千年掩身水底,偶然潮水退去,水漬長年沖刷露出暗色石體,石縫間長出零星的野草野花;有的年歲長久卻依然年輕,橫亙江頭又指揮若定,越發英姿勃勃,令人遙想當年,肅然起敬。

  2

  站在擬峴臺前的撫河邊,遙望河心的千金陂,便能看到臨川“才子之鄉”的源頭。此時的千金陂半露在河水中,千年的屹立讓它愈發安定,靜靜打量著眼前的這座城。年輕時的千金陂孔武有力,陂腳以松木、椿木打樁并呈品字排列,松椿間裝以堅硬的紅條石,再砌之從烏石山上采伐下來的烏石條,覆蓋于上,丁砌、順砌相間搭配,嚴絲合縫,穩固了自身,同時也穩住了臨川城。撫河在千金陂的指引下,乖順起來,一支奔向中洲圍、一支涌向干港,分汊而流呈斜∨字型灌溉進撫州腹地,河流所經養出良田萬頃、魚米之鄉,也養出市井喧囂、萬千生民。

  千金陂始建于唐上元年間,由時任撫州刺史的顏真卿與戴叔倫參與修建,初名“冷泉陂”“土埕陂”,至渤海李公之時,更名為“千金陂”。走出書齋的顏、戴二人,脫下身上的官服、放下手中的狼毫,擼起袖子與當地百姓一道,以鋤為筆、以汗為墨,將一篇民生作品寫在贛鄱大地上。有了他們的示范,宋、明后人不敢怠慢,古之賢、朱大典等紛紛接力,一代代為陂的重修重建殫精竭慮。昔有佳話流傳至今,古之賢離開江西赴任外地后,仍念念不忘千金陂,時常往來書信,詢問狀況。先賢將遒勁有力的人格書寫進千金陂,鑲嵌成臨川人文鼎盛的基石,再經由撫河醞釀、發酵,催生出后世數百年的彬彬之盛,哺育出晏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湯顯祖等閃耀中華大地的璀璨之星。

  千金陂帶來的巨變,從此前的人文熹微到后來的豐盛隆裕,被明朝進士章光岳記錄于《復修千金陂記》一文中。“金堤未堰之先,郡城蕭條僅同一村聚。人文落落如晨星,城之內外,列弟子員者僅五六人,市肆幾可羅雀。俗尚狉獉樸陋,殊不似大邦氣象。迨堰成而后,人文鵲起,科甲蟬聯,鳴珂紆金者肩摩踵接,博士弟子且數百計,聲名文物,豐隆都雅百倍。”

  陂建成后,古人又修了部《千金堤志》以銘記,不自覺從歷史的跑道先出一個身位,成為我國最早以文字形式記載陂壩修建和管理的水利工程書籍之一,讓廣東佛山的《桑園圍志》有了追溯的模范,讓硬朗的陂壩有了柔性的撫觸與感懷。

  一座陂、一座城,歷史的天空斗轉星移,千金陂卻巋然矗立。

  此陂的確重“千金”。

  3

  世間大多的“大陂”都烙印上官方色彩,比如鄭國渠、千金陂……但,有些散落在平原盆地中的“小陂”,卻更浸染煙火氣,親近鄉民,靈動妥帖。這些“小陂”往往聚集民間智慧,由民間自發籌劃、修建、管理、維護,傾灑一方百姓汗水,凝聚一方百姓心血,流淌出一方百姓歲月。

  坐落于泰和縣牛吼江上的槎灘陂,相傳為致仕后的南唐監察御史周矩所創建。為避戰亂,周矩攜家帶口從金陵遷居吉安。為解決江下游禾市鎮、螺溪鎮的飲水灌溉,周矩帶領鄉民勘察地形、挑選陂址、橫江筑壩。槎灘鄉民淳樸,發現問題便解決問題,水多則溢、水少則聚,就地取材、量力而行,這是樸實的鄉民問天要糧的契約。與動輒千米的千金陂不同,初建時的槎灘陂只有主壩、副壩,總共才二百余米。沒有巍然屹立,更多的是嬌小靈秀的匍匐。

  即便從現代眼光來看,槎灘陂的修建也充滿著民間智慧。選址河水大角度轉彎處,減少河水對陂壩的沖刷與侵蝕。用附近山上的竹木和條石作筑陂材料,節約人力物力。將若干木樁打入河床,編上長竹條,筑填黏土,形成陂壩。陂頂略高于水面,洪水期溢過陂壩,順流而下,消減水勢;枯水期圍兜河水,灌溉農田。旁開泓口,供船只、竹排通行,既保證航運暢通,又方便魚類洄游。有了工程便需管理,周矩之子周羨,購買良田、竹山,其產出用于維修、養護陂壩之費。周氏后人也遵祖先遺訓,以一族之力維護槎灘陂,讓百姓共同受益。至元朝,周氏家族式微,周、蔣、胡、李、蕭五姓鄉族合修,輪流作陂主、共同守護,制定《五彩文約》保境濟民,以白紙黑字訂立每條溝渠的去向。

  周氏的仁義之舉,讓這座始建于公元937年的陂壩,千年來未曾坍圮,至今依然發揮著灌溉之功效,潤澤吉泰盆地6萬畝良田。筆者來到這座“仁義”陂壩的當天,陂壩的石頭裸露在烈日之下,漸漸,水勢漲了起來,不斷有水從上游傾瀉下來,槎灘陂便也蘇醒了似的,隆隆水聲不絕于耳。水流奔涌向前,在主、副壩處拐個彎,一改之前的靜水流深,喧囂地波涌浪翻,迅疾而去。

  在河中游水嬉戲的孩童們歡快起來,撲水、打浪,道道水花四濺。也許周矩不會想到,原本用作灌溉的槎灘陂,如今成為后人戲水的場所。一面人水歡騰、一面縱流入渠,江底千年證物、江上人頭攢動,靜止與奔騰、過往與今朝,干涸與富足、貧瘠與肥沃,都同時儲藏在這一方時空中。

  4

  橫亙江上的陂壩,有賴人力所致;利用自流灌溉,則更顯巧奪天工。依山傍水的贛南客家先民,很早就學會了巧用山間地形、溪澗走勢,來灌溉幸福生活。“上堡上堡,高山崠下水淼淼。”一句諺語,道破了客家人獻給世界的灌溉智慧。

  站在崇義上堡梯田觀景臺俯瞰,一垅垅青田蜿蜒盤繞、層層鋪開,像大地母親的褶皺。查資料,方知上堡梯田已有2200歲。猺人,是生活在上堡的第一代拓荒者,早在《山海經》中,便有對贛南猺人的記載。猺人的祖先是盤瓠,相傳是人頭狗身的圖騰,所以“猺”從反犬旁。他們有著絕對的忠誠,忠誠土地,忠誠自己。《后漢書·南蠻列傳》記載:“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高辛氏安撫盤瓠的后裔,賜他們廣袤山澤,讓其繁衍,稱他們為“蠻夷”。“蠻”便是猺人最大的特點。面對荒山野嶺,沒有點“霸蠻”的性子可不成;刀耕火種,沒有點“蠻力”也不成。猺人便在這悠悠天地間,以一己之“蠻”硬生生地開墾出這片處女地,掀開了上堡梯田墾荒的大幕。

  相較于條石堆壘的陂壩,上堡梯田的灌溉要秀氣得多、簡約得多。常年與森林打交道,練就了客家人讀取山林密碼、解析森林生態的本領。山頂植被豐富處涵養水源,低洼處納水蓄水,引一根竹枧于其上或深埋一竹筒于其下,輸水灌溉下層梯田。在田旁鑿開一條渠道,將竹枧之水引到其間,水流便順著渠道緩緩流入各層。田壟大小不一、飲灌不同,為避免糾紛,客家人便在渠中放置平梁分水石,依據田壟面積分配,渠水便按照分水石的指引,流入各家各戶,挽成親情的紐帶。遇到梯田高于渠道時,便筑壩引水,說是壩,其實是用松木做筐,堆壘起河岸的鵝卵石,再用竹條編緊,壓實壓穩,渠道墊高,水流便從筑壩上緩緩流入田間。從山頂至山腰再至坡底,或根根竹枧引水入田,或條條渠道分水入戶,或壘起筑壩墊高傾瀉,編織成一張覆蓋山嶺的巨大水網,網眼密布、經絡分明。

  緣何客家人會向崇山峻嶺要田?早在宋末元初之際,蒙古軍南下,中原漢人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部分南遷至上堡,成為上堡梯田的第一代客家墾荒人。客家人背井離鄉,將鄉味、鄉音、鄉愁都拾掇干凈,一起裝進包袱,來到這崇山間,向峻嶺要糧食。第一代客家人從山腳開啟,墾荒第一層梯田;第二代客家人從第二層開挖,墾荒第二層梯田;隨著子孫繁衍、人口分家,一代代客家人將梯田壟得越來越高,層層分級、涌向天際,經由明、清兩朝積累,直至當下盛況。

  今天,許多游客來到這里,或站在梯田的制高點俯瞰依次排開的梯田,或站在梯田最底層,向上默數一代代客家人的艱辛。一層梯田便有一代人的故事,層層梯田編織起了客家人的發家史、墾荒史、生命史,亦如從竹枧涌出的流水,呈“之”字依次排開,千年之下,依舊悄然澆灌、安靜流淌。

  5

  “歷史是一條長河”,如果將一座座散落在贛鄱大地上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放在歷史的坐標軸上觀察,我們會看到它們從江西版圖上依次崛起。

  歷史的浪花奔涌至今,澎湃依舊:擁有蒲陂、烏石潭陂、香陂的潦河灌區,灌溉面積33萬畝,受益人口26萬;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贛撫平原灌區,灌溉面積120萬畝,年糧食產量97萬噸,農業總產值82億元……江西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從未間斷向國家納糧的兩個省份之一。在灌溉的基礎上,陂壩功能向縱深延展,防洪、航運、發電、布設江西水網,承五河、通長江,建成省域水網互聯互通,實現國家水網一體化,構筑江河在田間穿行、經脈在神州并聯的和諧景象。

  人水和諧,河湖安瀾,打開灌溉密碼的鑰匙,便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永世安寧。

  □ 魏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