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醉相思》
巍然 著
北京出版集團
北京出版社
“白菜那微胖的身段,永葆平民本色。從我記事起,大白菜就是老百姓的家常菜,家家戶戶都要在地頭、場邊種上一片。”“紅紅的蘿卜,碧綠的韭菜、菠菜、小蔥等,真是春色滿園,應接不暇,常常不知摘什么菜好……”類似的文字如畫面在每個游子的眼前浮現。翻開《此物醉相思》,讀來仿若邂逅知音,讓人不忍釋卷。
作者是大地的呈現者,也是時間的洞察者,字里行間給了我們情感的浸潤和心靈的慰藉。巍然雖然離開故鄉已經30年了,但故鄉的風物記憶猶新,躍然紙上。他采用白描的寫法將故鄉風物從記憶之河打撈上岸,村莊屋舍、花草樹木、鳥畜魚蟲、春耕秋收等,都在筆下凝成了一幅幅立體的風情畫,充盈著大運河韻味。
全書分為“動物”“植物”“風物”“池塘”四個部分,多維度記錄了鄉土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史,是一幀鄉村中國的縮影,是一首精神原鄉的牧歌,是一聲感天動地的號子。
舊物乃時光之物,承載心靈記憶,舊時光景雖成夢,依然鮮活在生命冊頁之上。鐮刀的刀頭像個彎彎的月亮。農忙麥收的時候,每家都有好幾把。“沒有經過收割洗禮的鐮刀,算不上真正的鐮刀。”鐵鋤的模樣似乎很特殊,身如鴨脖,頭如鐵鏟,整個鐵鋤有些笨重,因為一大截兒是鑄鐵。使用鐵鋤挖地或鋤草時站立著,微微向前傾著身子,如果使用不當,一會兒手上就會磨出血泡。平板車作為木質的運輸工具,構造樸實而簡單。“到了秋季,人們滿懷著豐收的喜悅把收獲的莊稼從田地里拉回家,再把積攢漚制的農家肥從家里拉到地里……”石磙是所有農具中最笨重的。它常常被氣盛的年輕人作為打賭比力氣的對象。農閑時它被冷落在一隅,等到打麥的季節,又成為大家輪流等候的寶貝。作者說,農具中,他和石磙“感情”最深。“夏天,我兒時經常跨騎在石磙上玩耍,有時困了甚至會趴在上面睡一會兒,醒來后發現口水流在上面。”
舊物有知識、有故事、有溫度、有底蘊,內涵豐富,匯集了庸常生活中的幽微光華,在日子里充盈著深情。那輛“永久牌”自行車比作者先成為家庭成員。“父親對待那輛自行車,猶如對待我們一樣,總是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石磨歷來被視為生活中的依托。人們推動磨盤時,兩層石塊旋轉摩擦產生的力量,就很容易把小麥、玉米等糧食磨成粉末。“現在卻被拋棄了,孤寂無奈地沉寂在鄉間。”它一生悠悠轉動,月落日出,冬去春來,磨出了人們生活中的歡樂和苦悶,也磨走了歲月的芳華……
村莊只是一個引子,更吸引人的卻是作者對村莊的想象,對自我靈魂的探索。“其實,故鄉之于游子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車站而已。而對于車站來說,所有人都只是過客。”在作者細膩溫馨的文字中,其實蘊含著一些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比如草枯葉榮、自然消長、世道輪回。“將來有一天,這個小村莊會不會從地球上消失?果如斯,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及孩子該到哪里去尋找自己的‘根’……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原來也是田園。有一天,它也許還會變成田園。”
作者的筆下,有留戀,有感傷,但并沒有強烈的情緒。偶爾的一點兒評論,也非常質樸,點到即止,讓讀者去發揮想象。“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鄉是什么?對于遠離故鄉的游子而言,故鄉是和煦的春風,是夏天的扇子,是綿綿的秋雨,是冬日的小火爐。總之,故鄉是根,是精神,是靈魂……這不僅是作者一個人的鄉愁,也是一個時代的鄉愁。
□ 甘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