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不怕巷子深”,不久前,記者一行走進南昌昌東工業園區胡家村,隔著幾條馬路,便聞到了陣陣撲鼻而來的酒香,青山湖區百年封缸米酒非遺工坊就坐落于此。
“酒坊有不少年頭了,釀的酒很香,老板心善很有人情味,我們都愛喝哩!”問起路旁的幾個村民,大家贊不絕口。直至來到近前,一個規模不小的院落映入眼簾,古樸屋檐下,掛著一幅“鳳缸米酒坊”的匾額。院內墻體似乎也被美酒浸潤,墻皮變得十分“酥脆”,上面縱橫交錯著菌落的紋路。酒坊的主人、非遺傳承人胡順文見我們到來,迎上前來,熱情地端上酒坊剛剛開缸的糯米酒給我們品嘗,酒香氤氳發散……
“這是我們家族傳統的手工釀酒坊,創始于清朝道光年間,歷經六代人傳承,發展至今已有180余年歷史。”說起自家的百年封缸米酒,胡順文如數家珍。
在釀造工坊里,灶膛里木柴燃燒的火焰照亮了胡順文專注的臉龐,鐵鍋上的蒸籠里,飄出了陣陣糯米的清香;旁邊的制酒車間,酒坊員工正在壓濾已發酵好的糯米,濃稠的米酒在手工物理壓榨下,像山泉的細流,匯集在裝酒的木桶內。
胡順文告訴記者,“九月九陳年封缸酒”(以下簡稱“九月酒”)是酒坊的特色產品,蒸煮時要用大鍋土灶,成酒后最好用陶缸貯存3年以上,這樣釀出的糯米酒醇香綿甜。說起釀造過程,胡順文稱各個工序均為手工操作,主要有浸漬、蒸煮、下缸、發酵、壓濾、貯存6道工序,每道工序對溫度和時間的把控都頗有講究,“如果沒掌控好,米酒很容易變酸,會影響口感,酒的品質也無法保證”。
繁瑣的傳統手工操作,成就了“九月酒”的獨特風味,得到了當地鄉民的青睞。每遇逢年過節、娶親嫁女、喬遷做壽等喜事,周邊的人們都會慕名前來購買,胡順文的百年封缸米酒名氣也越來越大。
說起家族釀酒史,胡順文稱他這里已經是“百年封缸米酒坊”的第六代掌門人。他和父親胡君云(已故),都是“九月九陳年封缸酒制作技藝”的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對于胡順文來說,做好封缸酒不僅僅是自己的謀生之道,更是一份初心的堅守。
1999年,胡順文從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專畢業后,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家酒坊,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釀造相結合,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精進家傳釀造技藝。
胡順文回憶,跟著父親初學釀酒技藝的時候,他臥室里沒有電視機,只有一本本一疊疊的酒類技術資料。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不斷改進釀造技藝,提升酒的品質,打造更好的“九月酒”。
2016年,他下大力氣改善酒坊硬件環境和產品包裝,努力提升酒的品質和形象,從而提高銷量。酒坊面積由原來的幾十平方米,增加到200多平方米,還給“九月酒”配上了精美的包裝。隨著酒坊的提升與發展,“九月酒”的品質不斷優化,銷量逐步攀升,年產值從最初的十多萬元增長到近百萬元。同時,通過參加省、市各類非遺的展覽和比賽,“九月酒”提升了知名度。2019年,“九月酒”被評為江西省優質酒,2020年被選為“天下英雄城·南昌禮物”。
“善小常為,和善人家”是胡順文秉承的家訓。在打開市場的同時,胡順文沒有忘記自己身上的擔子,他積極發揮非遺工坊的就業幫扶功能。“酒的產量提高了,就需要擴充人手,我先后招聘了酒坊周邊6名生活困難的人員。”胡順文說。
一名在酒坊里工作多年的員工告訴記者,他之前沒有固定工作,現在來到工坊上班,每個月收入穩定,日子跟米酒一樣,越過越甜呢。
小善鑄就大愛。生活中,胡順文還熱衷公益事業,捐資宗祠建設、資助生活困難學生等。當記者問及胡順文對酒坊的未來展望時,他表示,將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加快培養年輕一代的米酒釀制人才,讓非遺技藝得到更好傳承,同時希望在工坊設施改造、功能升級等方面有所作為。作為傳承人,他有信心不斷提升“九月酒”的知名度,助力鄉村振興。
□ 本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毛江凡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滇敏